028-82729421   13608227369

中医微创技术

国家中管局中医微创技术6-刃针技术

信息浏览数: 1374    日期:2017-05-12

        刃针技术是以《灵枢》“解结”的理论为指导,以减压为主要作用的中医临床操作方法。主要治疗软组织损伤导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,以及影响内脏器官所致的功能性症状。

  一、基本操作方法

  (一)定位

  按经络或肌肉走向切循,触找压痛和异常改变点,用定点笔标记。

  (二)消毒

  局部常规消毒。

  (三)进针

  1.手指按压并捏住套管,快速叩击穿过皮肤,患者无明显疼痛感。

  2.按浅筋膜―深筋膜―肌肉―骨面的顺序,逐层深入。通过阻力突然减小的“落空感”来判断层次。

  (四)切刺

  1.纵行切刺:与针刃一致的方向,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。

  2.横行切刺:与针刃垂直的方向,在病灶层间断切刺数下。

  3.十字切刺:先与针刃一致的方向,在病灶层切刺一下;随即退出病灶层,调转针刃90度,再切刺病灶层一下。

  (五)出针

  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,迅速将针拔出,稍按压贴无菌敷料。

  二、常见疾病的刃针技术

  (一)项痹病(椎动脉型)

  项痹病(椎动脉型),相当于西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,主要的病理改变是椎动脉供血障碍。本型的主要症状为,间歇性、与姿势和头部活动有关的眩晕,严重者猝倒。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,与颈椎退变及血管的硬化有关。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为诊断标准。

  【治则治法】

  在减压的基础上活血化瘀,使紧缩的肌肉放松,解除对椎动脉和/或交感神经的压迫、刺激。

  【操作步骤】

  1.定位

  患者俯卧,胸部垫枕、头呈前屈位。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:

  (1)枕骨下项线:有头后大、小直肌,头上斜肌附着。多在天柱、风池、完骨、安眠、翳风穴附近。

  (2)颈椎棘突旁:主要有浅层的项筋膜,中层的斜方肌上部和深层的关节囊。多在颈夹脊线附近。

  (3)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:主要有浅层的胸腰筋膜,中层的斜方肌中部、骶棘肌和深层的横突棘肌。多在膀胱经内侧线上的大杼、风门、肺俞、厥阴俞、心俞、督俞、膈俞穴附近。

  2.常规消毒。

  3.进针

  (1)枕骨下项线:与枕骨骨面垂直刺入。

  (2)颈椎棘突旁: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。

  (3)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:与局部体表向上或向下呈45°角刺入。

  4.切刺

  (1)枕骨下项线: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。

  (2)颈椎棘突旁: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,必要时十字切刺。

  (3)胸椎棘突与肩胛骨脊柱缘之间: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。

  5.出针

  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,迅速将针拔出,稍按压贴“无菌敷料”。

  【特别提示】治疗部位都有一定难度,先要了解局部解剖,治疗时要频频询问患者感觉,逐层深入仔细体会针下感觉,以保障安全。

  (二)腰痛病(腰椎间盘突出症)

  腰痛病,多发于20~40岁之间,致病的内因是椎间盘本身的退变,致病的外因是损伤和劳损等。症见腰、腿疼痛和/或麻木,参考影像学改变。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为诊断标准。

  【治则治法】

  减压、松解和改善局部微循环,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,消除症状。

  【操作步骤】

  1.定位

  患者腹部垫枕俯卧。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:

  (1)腰椎棘突旁:主要有浅层的胸腰筋膜浅层、背阔肌,中层的骶棘肌,深层的横突棘肌、关节囊。多在夹脊,膀胱经内侧线以及三焦俞,肾俞,气海俞和大肠俞附近。

  (2)臀部:主要是臀大、中、小肌,梨状肌和阔筋膜张肌。包括秩边、环跳、居髎等穴。

  (3)大腿后侧:主要是股二头肌,半腱、半膜肌。包括承扶穴和殷门穴。

  (4)大腿外侧:主要是阔筋膜张肌。包括风市、中渎和阳关穴。

  (5)小腿后侧:主要是深层的比目鱼肌和浅层的腓肠肌。包括委中,合阳,承筋,承山,飞扬,跗阳和昆仑等穴。

  (6)小腿前外侧:主要是胫骨前肌、趾长伸肌。包括阳陵泉,外丘,光明,阳辅等穴。

  2.常规消毒

  3.进针

  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。

  4.切刺

  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,必要时十字切刺。

  5.出针

  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,迅速将针拔出,稍按压贴无菌敷料。

  【特别提示】

  1.腰椎棘突旁操作时,不要超过骶棘肌外缘线,大多达到肌肉层即可。

  2.臀部操作时,要避开梨状肌上、下孔,以免损伤臀上动脉和坐骨神经。

  3.大腿后侧操作时,达到肌肉层即可,过深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可能。

  4.大腿外侧操作时,可深入达到骨面,但要提起1~2mm切刺,以免损伤骨膜。

  5.小腿后侧操作时,达到肌肉层即可,过深有损伤深部血管的可能。

  6.小腿前外侧操作时,可穿过肌肉深层的骨间膜,但不可再深入。

  (三)骨蚀(股骨头坏死)

  骨蚀,是指骨的有活力成分(包括骨细胞、骨髓造血细胞及脂肪细胞)的死亡。主要临床表现为髋关节疼痛、功能受限以及影像学改变。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为诊断标准。

  【治则治法】

  在关节腔减压的基础上,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改善局部微循环。

  【操作步骤】

  1.定位

  患者分别俯卧和仰卧。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:

  (1)髂结节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:上2/3由浅入深分别是阔筋膜,阔筋膜张肌,臀中肌和臀小肌;上2/3和下1/3交点深层是关节囊和关节间隙;下1/3中点深层是股骨大转子尖端,为臀中、小肌和梨状肌止点。

  (2)大腿前面:为股四头肌。起于髂前下棘、止于髌骨上缘,中间深层是股中间肌、浅层是股直肌,内、外侧分别是股内侧肌和股外侧肌。

  (3)大腿内侧:为股内收肌群,主要是股薄肌,起于耻骨下支,止于鹅足部。

  2.常规消毒

  3.进针

  与局部体表垂直刺入。

  4.切刺

  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,必要时十字切刺。

  5.出针

  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,迅速将针拔出,稍按压贴无菌敷料。

  【特别提示】

  1.髂结节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操作时,十字切刺关节囊,穿过即可切勿过于深入。

  2.大腿前面操作时,可深入达到骨面,但要提起1~2mm切刺,以免损伤骨膜。

  3.大腿内侧操作时,助手将肌肉捏起,术者持针与肌肉走行一致、斜向上或下纵行切刺。

  (四)膝痹病(膝关节骨性关节炎)

  膝痹病是以关节软骨退变为核心的,累及骨质、滑膜、关节囊及关节其它结构的,多方位、多层次、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。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,女性多于男性。主要临床表现为,膝关节疼痛、功能障碍、肿胀、影像学改变,严重者关节变形。本病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为诊断标准。

  【治则治法】

  在关节腔减压的基础上,松解关节周围软组织,恢复关节的正常位置、改善关节液的生化平衡。

  【操作步骤】

  1.定位

  患者分别仰卧和俯卧。在以下部位切寻压痛和软组织异常改变:

  (1)髌骨上方:主要是股四头肌和深层的髌上囊。包括阴市、梁丘、鹤顶和血海穴。

  (2)膝关节两侧:为内侧和外侧副韧带。有阴陵泉和阳陵泉穴。

  (3)髌骨尖两侧:为膝关节脂肪垫。有内膝眼和犊鼻穴。

  (4)腘窝:内上方是半腱、半膜肌腱,外上方是股二头肌腱,中间有腘肌和跖肌通过。包括委中、阴谷、委阳、浮郄穴。

  2.常规消毒。

  3.进针

  局部体表垂直刺入。

  4.切刺

  达到病灶层,纵行切刺,横行切刺,必要时十字切刺。

  5.出针

  用纱布块压住进针点,迅速将针拔出,稍按压贴无菌敷料。

  【特别提示】

  1.髌骨上方操作时,深层的髌上囊要多点十字切刺,出针后立即拔罐。

  2.膝关节两侧操作时,胫骨上端内侧的“鹅足”部,不能直刺,要斜行在层面间切刺。

  3.髌骨尖两侧操作时,脂肪垫位于关节囊纤维层和滑膜层之间的皱襞中,穿过脂肪垫有落空感即进入关节腔,切勿再深入,以免损伤关节软骨甚至半月板。

  4.腘窝操作时,委中穴处深层有胫神经,腘动、静脉等通过,切刺时穿过深筋膜即可,或在穴位稍内和外侧切刺,较为安全。

  三、禁忌症

  1.局部皮肤破损及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。

  2.有凝血功能不全或出血倾向者。

  3.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。

  4.非软组织损害所致的此类疾病。

  四、注意事项

  1.患者描述治疗过程中突然疼痛、放射或胸闷、气短,应立即停止不动,稍提起针,略改变方向深入,如不再出现疼痛继续操作,如仍出现疼痛则再稍提起针,略改变方向深入,直至无疼痛感。

  2.患者描述,有较强的酸、沉、胀和微麻、微痛感;术者感觉,针下组织较正常硬、厚、难以通过,是达到病灶的依据,即可切刺治疗。

  3.通过切刺,针下组织不再较正常硬、厚、难以通过,是达到刺激量的依据,立即结束切刺,不能刺激过度。

  4.特殊部位的操作要点

  (1)项部与肩部之间:坐位,助手将斜方肌捏起,术者与局部体表垂直刺或由后向前刺。

  (2)肩胛提肌和菱形肌:俯卧,翻手摸背,助手将患肘下压,在肩胛骨上角和内侧斜刺。

  (3)冈下和大、小圆肌:俯卧,上肢放于床沿外、前臂下垂,斜向外刺。

       (编委:田纪钧)

在线咨询